镇巴县自然资源局多措并举守护失地农民权益
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和产业项目纷纷落地,土地征收与农民失地问题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镇巴县自然资源局秉持着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积极探索创新,通过规划优化、补偿创新、产业衔接等一系列具体举措,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失地农民全链条保障体系,成功实现了“征地不失业、权益有兜底”的目标,为失地农民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。以下是其核心实践路径:
一、源头管控:精准规划,守护土地根基
在交通、能源等重大项目规划阶段,镇巴县自然资源局优先考虑耕地保护,通过科学优化线路来避让耕地。以2024年观音至大市川公路改建项目为例,工作人员深入实地踏勘,精心提出线路调整方案,有效减少了对基本农田的占用,从源头上降低了失地风险,为守护土地根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同时,该局积极开展土地复垦与存量盘活工作,对采矿塌陷、灾毁耕地进行修复。2023年,成功修复水毁耕地2389亩。此外,同步推进闲置宅基地腾退复垦,如简池镇大垭村滑坡点搬迁后复垦,补充了耕地资源,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二、权益保障:创新补偿,筑牢兜底防线
镇巴县自然资源局着力完善补偿机制,推行多元化补偿模式。在土地征收中,创新性地推行“社保安置”,如2025年气象雷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,主动向人社局申请社保费用,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,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保障。
同时,实施资产收益共享机制,通过全民资产系统分配五金交电等项目收益,让村民共享集体土地增值红利,切实增加了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。
在风险防控方面,该局开展全程化风险防控,对征地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。2025年针对S27高速公路项目组织专家论证会,提前预判矛盾点并制定预案。在此基础上,同步公开征地补偿方案,充分接受群众监督,确保整个补偿过程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,有效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。
三、产业衔接:以产促安,拓宽增收之路
镇巴县自然资源局立足本地实际,积极推动产业衔接,为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。一方面,依托本地产业吸附就业,联合镇村党组织推广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。中药材种植方面,仁村镇黄精基地带动20余户脱贫户通过“土地入股+基地务工”模式,实现年产值超500万元,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。茶旅融合方面,全县茶园面积达16.7万亩,茶叶加工、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提供岗位超千个,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。另一方面,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定向输送。依托村级代办服务体系,为失地农民提供技能培训登记服务,并定向对接县内产业园区企业,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,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,也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,助力他们实现就业增收。
四、治理创新:下沉服务,兜底民生需求
为了更好地服务失地农民,该局积极推进治理创新,通过“院坝说事会”“田长巡查”等机制收集民情,及时掌握群众诉求,实现了矛盾就地化解,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,为失地农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。
实践启示:镇巴县的探索表明,失地农民保障不能仅仅局限于补偿,而需要突破“补偿即终点”的传统思维。在规划阶段,应以“少占优占”为原则,严守耕地红线,从源头上减少失地情况的发生;在征收阶段,以“社保+收益”组合拳替代单一货币补偿,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全面、更稳定的保障;在后期阶段,通过产业赋能和治理下沉,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生计,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长远发展问题。
目前,镇巴县通过耕地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推进,正逐步形成“土地集约、农民增收、乡村振兴”的多赢格局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,也为失地农民的幸福生活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。(镇巴局 周波)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汉中市自然资源局”网站
是否继续?